但實際上,番茄的毒素主要存在在根莖和未成熟果實中,成熟的番茄生物鹼含量已經很低很低,壓根不會對健康造成多大危害。
第二個原因便是上面提到的那位庸醫約翰·傑勒德,1597年他撰寫的那部《草本植物誌》直接把番茄定性成了毒物——但其實他的這部分內容是抄襲了多登斯的一篇文章,結果還把番茄的名字“lycopersicum”抄錯成了“lycoperticum”。
奈何當時的歐洲可沒有闢謠的公眾渠道,加之約翰·傑勒德提到的例子也都真實發生過,這便使得番茄在很長的時間裡被摒除在了食譜之外,野地裡隨處可見。
比如不久前,徐雲隨意在外頭找了找,便發現了不少野生的成熟番茄,壓根沒人願意食用。
而這種對番茄的誤解,便令徐雲想到了番茄醬這個超級大殺器。
別看番茄醬這玩意兒其貌不揚,和什麼肥皂啊抗生素啊好像差的很遠。
但在現代歐洲,番茄醬的地位幾乎等同老乾媽之於國內,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薯條、漢堡、下午茶、麵包、牛排……幾乎萬物皆可番茄醬。
同時說道番茄醬,這裡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小故事。
大家應該都知道,番茄醬的英文名是ketchup,但這個名字並不是源自英文字身,而是由其他語言裡音譯過來的。
這個語言不是其他語種,正是中文!
牛津大辭典裡ketchup這個詞在英文裡使用最早的記載是1690年(ketchup-wikipedia),但是原料並非番茄。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