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的泰山封禪有些不同於以往,用的是大唐兩代帝王之名,不止是現位皇帝李恪,還有已故先皇帝,文湯皇帝李世民,所以這一次的封禪顯得格外隆重,遠勝過立國以來的每一次。
李恪駐蹕於洛陽,待到吉日將至,遂自洛陽東往,隨李恪一路往東的除了滿朝文武外,還有並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國等百餘國國君和使節,一路之上浩浩蕩蕩,數萬人之多。
李恪取官道東行,一路之上無數百姓駐足圍觀,有站著遠看的,還有隨著隊伍一路跟看的,更有甚者,還有許多百姓伏地跪拜,口中高呼皇帝和文湯皇帝名號,口稱萬歲的。
隊伍的最前,李恪緩緩地策馬而行,看著官道兩旁伏地叩拜的百姓,彷彿秋日裡豐收前的麥田,一陣大風吹來,麥穗齊齊地低下沉甸甸的腦袋,頗為壯觀。
“想不到父皇已駕鶴七載,在洛陽民間竟還有如此高的威望。”李恪看著官道兩旁的百姓,對岑文字道。
方才百姓們口中高呼的名號李恪聽的清楚,既有高呼陛下萬歲的,也有高呼文湯皇帝萬歲的,甚至高呼文湯皇帝的可能還要多上一些。
現在的萬歲之說還不是帝王獨有,常見於民間慶賀,但只看著景象,也足可見百姓之熱忱,足可見李世民在洛陽一代的威望了。
岑文字道:“大唐立國之初,洛陽為叛逆王世充所據,王世充狼子野心,亦窮兵黷武,洛陽百姓多受其害。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