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洛對所有人進行了一個總結歸納。
就以死者的秘書麥奎因為例。
[赫克託·麥奎因:美國人,六號臥鋪,二等廂。
動機——可能跟死者有交往而引起的。
不在場證明——午夜至凌晨兩點。(午夜至一點半,阿巴思諾特上校作證;一點一刻至兩點,列車員作證。)
不利證據——無。
疑點情況——無。]
雪山信看後,發現這和他之前所做的筆記差不多,他認真看完書,也得出了這些結論。
但是他覺得這些結論對破案沒有絲毫幫助,布克先生也是這樣認為的,認為絲毫沒有啟發。
“我發現,我的智商,和書裡配角布克先生一樣。”雪山信想到,然後頓了頓準確的說,“多數讀者的智商和布克先生差不多。”
“如此說起來嫌疑人裡,草雉警官也差不多和布克先生一樣,是功能性角色。”
雪山信發現了一個規律:“推理小說的確要有這樣一個角色提問,所以壓根不知道偵探在幹什麼,讀者就更沒辦法。”
波洛總結的資訊,雪山信覺得沒用,馬上布克也就幫忙問了,所以波洛又拿出了另外一份能夠啟發案件的統計表。
[需要解釋的事情:
⒈有字母H的手帕。是誰的?
⒉菸斗通條。是阿巴思諾特上校丟的,還是其他人的?
⒊穿猩紅色睡衣的是誰?
⒋假扮成列車員的那個男人或女人是誰?
⒌為什麼手錶針指向一點一刻?
⒍謀殺發生在那個時間嗎?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