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學的流行在江戶時代達到巔峰。
自漢字傳到日本,能讀會寫漢文就是貴族和武士的必備修養,寫得好壞是其次。
但“能讀會寫漢文”並不意味會說同時代的中國話。
漢文是書面用語,古代日本人接受系統的文言文教育後可以和中國知識分子筆談,但口語交流還是缺少環境和條件。明清白話小說口語過多,不如之乎者也、唐詩宋詞好理解。文中出現的四大名著等風靡江戶的明清小說元素,她們看譯本較多。
荻生徂徠是當時少數會說中國話的日本文人,追求用中文原本的發音朗讀四書五經,而不是用日語訓讀先翻譯再機械式記憶原文。
因會中文,能寫出無雜味的漢文章和詩詞,徂徠具有一定的優越心理,看不起和式漢文,所謂“和臭”。
“和臭”具體是指什麼,日本人又怎麼學習漢文,這些涉及到日語本身,感興趣的可以和我討論,這裡就不多說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