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壡對這個沒什麼其他意見,“那就照此擬旨吧。至於年號,可定‘致和’二字,出自《禮記·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有寄寓追求達到天地人和諧共生的最高境界之意。先帝所留乃是遠超歷代的一個強大國家,朕取此名是想不負先帝所託,繼續使大明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百姓富足。”
幾位閣老心中都佩服,睿親王到底是得了皇帝親授,不僅朝政嫻熟,而且很有主見,關鍵能說得通,同時也表達自己的一些志向。
先帝倒是挑了個好人啊。
致和之意,就是要再升一步以達最高,如此年號,取得也妙,於是都沒有其他意見。
至於讓皇長子、皇三子代為守靈,再給夏皇后和他的生母敬貴妃安上佳號,載壡也是信手拈來,安排的叫一眾老臣都挑不出個毛病來。
而登基大典,這個更沒什麼花頭,禮部自有一套成例,照著做就行了。
這之後,各大臣領旨而去,國喪期間事情不知道有多少,載壡這幾天也會異常辛苦,但這是他必須經歷的。
而正殿內,所有人都安排完了之後尚有一個十六歲的年輕皇子留著,此人是載壡的同胞親弟,他起身帶著他走出去,說:“老十,父皇駕崩,母后必定悲傷難抑,而我這幾日難以兼顧,只能趁著現在得空,我帶你一起到母后身邊去,這幾日你再代我多陪陪母后。”
這孩子望著眼前有些陌生的五哥,脆生生的應了一聲,“臣弟,遵旨。”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