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擱在文史發達的幾百年後,東亞的記錄一定會比現在精彩。然而因為種種原因,很多事情無人問津,無人記錄,後世只能根據破到難以分辨而瓦上記錄的文物推測當年到底發生了甚。
匈奴算是記錄最少,依賴於從鄰國的歷史挖出關於本國記錄的政權之一。
也是因為王庭裡的細作被除了大半,剩下的人在風頭過前不敢亂動,所以關於軍臣故後的二王之爭,不僅是匈奴,就連大漢得相關記錄也並不算多。
直到後世挖出不合王孫規格的簡陋墓葬,拼出一段不為人知的隱秘歷史,眾人才知一千年前的王位之爭也如此“有趣”,集合了讓觀眾著迷的所有爆點——下毒,弒親,內外勾結,利益不同。為此不僅折了單于的三個孫子,甚至還把不想登基的單于次子與看不起那王庭做派的右賢王次子搞到一起,造就了讓王庭一黑的分裂勢力。
“孝高武帝時的學者給軍臣後的二王之爭起了個相當妥帖的綽號叫次子之爭,因為從排位來看,包括指定的兒單于父也屬於次子,並且在長子毀於右部之變後支援次子繼位單于。”
“所以說,軍臣故後的二王之爭實際上是四個次子爭奪王位,不同的是於屠日禪是為自己而爭;夏日圖想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伊稚斜是知道自己沒戲唱了所以想借兒子的上位實控匈奴;而伊稚斜的次子也不願步了兄長的覆轍,更不想在父親的控制下憋屈一生。”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