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之所以出現上例中男子透過分析克服強迫,試圖接納父性後,卻又染上抑鬱;原因是他走了另一個極端——完全拋棄母性,而接受父性。
也就是說,他在潛意識中從過分依賴母親,到完全拋棄這種依賴,偏向父性。
弗洛伊德說過:人類的焦慮和抑鬱,原形來自於母體與嬰兒分離的那一刻。
這就說明了,事實和他的理論是相互印證的。
那麼又有一個疑問:既然前面有個例子中的男子,本來很愛一個女孩,後來因為追求失敗,反而變得把自己想像得很暴戾,以傷害女孩來獲得他人關注、自省,迂迴滿足自己愛的需求。
這難道不就是一種從母性走向父性的一個極端嗎?
這個例子可以用“退行滿足”來解釋。
可是後面分析那麼多有必要嗎?不還是回到“退行滿足”上來了嗎?
如果有這種質疑,也是合理的。
但是有一定可以肯定,男子轉向暴戾是無意識的,被動的。
後面那個例子是主動的。
這有何區別呢?
如果不仔細分辨,實在難以看出區別。甚至會引起混亂。
但是同,只需要稍微仔細一些,也不難發現,後例中的男子經過心理分析後,主動說服自己接受男性的剛烈。比前前例更加清晰。
因為前例由善良轉向暴戾,是被動的無意識的;經過分析還原為主動的,有意識的。
就像是把一個極快不易捕捉的瞬間還原來慢狀態、慢動作,以至更清晰地還原病症的形成過程,並及時阻止病症的繼續發展。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