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富與貴者,人之所欲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富而可求也,雖持鞭之士亦為之。”
“又曰:凡人肯赴死而不辭者,非為趨利,則以避害也……”
“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
“富貴可謂之利也。利之所在,雖千仞之山無所不上;深源之下無所不入焉……”
張小公爺一邊沉吟著念出來,可憐的唐伯虎則是一邊在奮筆疾書。
邊上的師兄弟們則是躬身旁聽,絲毫不敢打斷張小公爺的思緒。
短短兩句張小公爺就用了四個典故:
《論語.里仁》裡的“富與貴、貧與賤”論、《論語.述而》“富可求”論。
漢王節信《潛夫論·勸將》“凡人赴死論”、《管子?禁藏》“利所在論”。
這可謂是極考功底的,知識面不廣的話,這是根本不可能知道的。
“故曰:凡有血氣,皆有爭心。爭至極,則必戰!”
“戰而勝者則生,爭而敗者則亡。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為世之大勢也。”
這裡用到的又是《左傳·昭公十年》“血氣爭心”之典,唐伯虎奮筆疾書渾身激動的都在顫抖。
這些年跟著張小公爺,實際上唐伯虎已經隱隱感覺到了自己所學的不同。
張小公爺很多典故做法似乎出自於四書五經,但又不同於四書五經。
一切看似天馬行空,卻又有跡可尋。
但張小公爺所教之法卻又更加的直白、更加的顯性,更加的血淋淋……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mobvista.cc
(>人<;)